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支持浦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锐意进取,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出台,浦东新区被赋予了新的重大历史使命。如今的浦东,正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和敢为先锋的昂扬斗志,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
“十四五”开局之年,浦东新区再次创下多项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原油期权推出;全国第一个智能治理平台开始打造;全国第一家金融数据港开建。
一个个第一的背后,是不断探索前行的浦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鼓励浦东 “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在他的亲自推动下,我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浦东落地生根。如今,“良种”撒播各地,3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从浦东复制推广至全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重大历史使命。希望浦东在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和经济循环畅通,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从成立之初的追赶者到先行者,再到引领者,浦东再次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是中央赋予浦东的首个使命,如今,围绕着改革系统集成、制度型开放,浦东改革探索全面提速,100条450项改革开放任务正在加紧实施。
“一业一证”改革是浦东新区改革系统集成的重点之一。作为浦东首创的改革举措,今年6月底,再次实现突破,25项国家级事权、29项市级事权授权给浦东,改革试点扩展到31个行业,一个跨国家、市、区三级的行业综合许可制度在浦东新区全面建立。
改革的突破激发了企业创业的热情和活力。今年上半年,浦东新增各类企业1.8万家。在一家新开业的科技孵化器里,记者看到17家新入驻的生物医药研发企业,已经展开了试验。
如今,一系列纵横连贯的改革举措正在浦东不断推出,探索试点商事登记确认制和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制定浦东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按程序赋予浦东在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方面更大自主权。
对内加快改革系统集成,对外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浦东正加快从要素开放向制度型开放全面拓展,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商事争端解决等领域,率先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互衔接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浦东全域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构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离岸金融体系,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建立全球高端人才引进“直通车”制度。一系列关键领域的开放举措,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纷至沓来。
上半年,浦东新区吸引实到外资超过50亿美元,新增14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5家持牌类金融机构。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新华社今日(8月14日)播发长篇通讯《乘风破浪开新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十四五”稳健开局纪实》。
文章指出,今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伟大进军中,迈出稳健而坚实的步伐。
文章强调,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有中国共产党人昂扬奋斗的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历史进程的底气所在。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西藏曾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9年底,西藏历史性地摆脱了束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如今,一幅乡村美、产业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雪域高原徐徐展开。
在西藏林芝嘎拉村,这几天,村民们正在对山桃树进行剪枝养护。这270亩桃树是村里的致富林,每年桃花漫山遍野的时候都能吸引众多游客,今年上半年全村旅游收入就达到780万元。
这些年,嘎拉村村民靠着桃花节分红、土地流转、种植养殖、跑运输,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3万元,眼下他们又开始研究旅游的提质升级。
农旅融合,绿色发展,如今,在西藏还有很多像嘎拉村一样的雪域山村成了令人向往的“桃花源”。随着2019年西藏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区正把产业兴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高原生物、绿色工业等特色产业。
青稞是西藏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通过推良种提单产,2020年,西藏青稞每亩单产由和平解放前的80公斤左右提高到380公斤。以前,青稞只能用来做糌粑、酿酒,如今,通过全产业链发展,青稞的加工转化能力大大提高,研发出了青稞饼干、醋、啤酒等80多种系列产品,2020年青稞加工企业已达52家,产值数十亿元。
如今,西藏农牧业以青稞、牦牛、藏猪、藏羊、奶业、蔬菜、饲草7大产业为重点的“7+N”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2020年,西藏共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2家,农牧民专合组织超过1万家,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57亿元,比2015年末翻了一番,农牧产业支撑农牧民增收的态势日益明显。
据统计,2020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98元,近五年增速保持在13%左右,位列全国第一,是自1965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135倍。不仅收入增加,今天的西藏,农牧民居住的环境也在持续改善。西藏乡村从里到外焕发生机,乡村振兴根基不断夯实。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绿色,是全面小康的鲜明底色。今天(8月14日)的《走进乡村看小康》,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乡村里的绿色农业和山美水美的好生态,带给乡亲们实实在在的好生活。
绿色农业推动乡村振兴。四川三台县涪城村通过麦冬、玉米、苦瓜等作物套种,打造绿色循环农业,帮助村民增收。广西全州县毛竹山村用原生态模式种植葡萄,树下有行间生草,葡萄园里养鸡鸭,再加上统一的技术和管理,种出的葡萄有卖相、口感好、品质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甘肃天水市苏湾村把旧砖厂和周边荒地打造成小桥流水、水车民居的民俗田园综合体。重庆北碚区东升村、云南丘北县仙人洞村结合当地生态风貌对乡村进行改造升级,发展旅游产业。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年以来,天津市锚定“双碳”目标,在增加生态资源总量、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功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
这两天,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北京的碳汇审定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对绿色生态屏障区内的近3万亩储备林进行二氧化碳吸收量的核证,待相关部门批准,就能作为可交易产品挂牌上市交易。
2018年,天津市在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736平方公里区域内启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如今,屏障区内昔日的荒地与厂房变成数万亩高标准稻田,绿树连绵成片,河道纵横成网,以水体、绿地、农田为代表的蓝绿空间成为天津提高碳汇能力的“绿色银行”。
做好绿色加法的同时,天津市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今年上半年,天津以信创产业、生物产业和高端装备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天津不断巩固高质量发展之势;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等10条重点产业链预计到2023年将带动重点产业规模达到1.25万亿元以上,为天津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培育壮大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一直是援疆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援疆各省市借助各自市场资源优势,帮助新疆瓜果铺设了遍布全疆的收购网,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一张张线上线下的销售网络,让来自新疆的瓜果享誉全国。
再有两个月,阿卜杜拉家的苹果就要成熟了。
5岁的阿卜杜拉可以清楚地在地图上指出距离自己4000多公里的浙江。眼下,浙江省对口援助阿克苏,家里常有浙江采购商来谈生意。
别看现在这些阿克苏苹果非常畅销,曾经也是销售困难,无人问津。
为了打开销路,援疆工作团队围绕阿克苏苹果的特点: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果核部分糖分堆积成透明状的“冰糖心”,进行品牌宣传,让阿克苏苹果在江浙地区逐渐有了名气。
与此同时,在浙江建立了覆盖省内10个地区100家以上网店的销售网络,2020年以来,累计销售阿克苏包括苹果在内的农产品30多万吨,销售额近50亿元。
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在阿克苏投资,收购林果、鲜果再加工,形成“公司+卫星工厂+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如今已经建成卫星工厂800多个,解决各民族群众就地就业1.5万人。
眼下不仅是阿克苏的苹果,吐鲁番的葡萄、库车的小白杏儿、库尔勒的香梨都在全国热销。在各援疆工作团队和当地共同努力下,“疆外销售网”在全国其他地区建立7个物流配送分仓,培育国内经销商、代理商30多家,搭建了全国物流配送体系和销售网络;“疆内收购网”在林果特产地建成集收购、加工、交易、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农产品仓储加工交易集配中心17个,辐射带动县、乡、村收购、加工服务网点300余个。
借助这样两张网,自2018年以来,已累计带动100万以上农村人口增收。
更新于 2021-08-14 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