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almoshu/location

Repository files navigation

Location

Location是一个多源数据融合定位的科研项目,目前包含了Wi-Fi指纹定位、行人航位推算(PDR)与基于EKF的Wi-Fi指纹与PDR的融合定位,本项目针对的平台为安卓平台,融合使用的数据为Wi-Fi数据、加速度计数据、陀螺仪数据、重力传感器数据、姿态仰角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安卓平台主要用于采集实验数据,数据分析与定位轨迹生成主要使用Python离线完成。

目录


第三方依赖

  • Numpy
  • Pandas
  • Matplotlib
  • Sklearn

实验数据

data 实验数据
data/count_steps 正常直线行走数据,包含了安卓或苹果设备采集的数据,用来判断步伐检测的结果是否良好,其中安卓程序为自己开发的程序,苹果数据采集程序为phyphox(使用的时候注意修改属性名,方便后续程序使用)。
data/fusion 小范围融合定位实验,具体数据包含了:Fingerprint(指纹数据)、LeftBorder(左边缘测试点)、RightBorder(右边缘测试点)和LType(L型路线行走数据)。
data/linear_08m 正常直线行走数据,行走步数为10步,每一步为固定步长0.8m。
data/rssi_fluctuation 一组长时间记录Wi-Fi变化的数据,每个文件大约记录2万条样本数据,该数据可以用来分析Wi-Fi数据的波动情况。
data/still 静止数据,用来分析惯性传感器数据的特性。

开始使用

Location的使用前提:操作的文件格式大概为如下所示,其中rssi根据实验过程中AP数量决定,AP为指定的固定路由器,比较适合小范围实验。

timestamp rssi1 rssi2 rssi3 rssi4 linear-x linear-y linear-z gravity-x gravity-y gravity-z rotation-x rotation-y rotation-z rotation-w
1591610015190 -37 -45 -66 -64 0.1322 -0.0105 0.5227 0.4463 2.8838 9.3623 0.078042 -0.12869 -0.75696 0.635895
... ... ... ... ... ... ... ... ... ... ... ... ... ... ...

可以利用pandas读取数据,并获取为numpy.ndarray格式数据,location模块中类的参数均为numpy.ndarray格式。

df = pd.read_csv(file)
rssi = df[[col for col in df.columns if 'rssi' in col]].values
linear = df[[col for col in df.columns if 'linear' in col]].values
gravity = df[[col for col in df.columns if 'gravity' in col]].values
rotation = df[[col for col in df.columns if 'rotation' in col]].values

location模块提供以下功能:

location 自定义定位工具包(可以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定位解算与可视化,不同文件可配合使用)
location/fusion.py 融合定位工具包,包含了EKF融合定位算法。
locaiton/pdr.py PDR定位工具包,包含了步伐检测、航向角推算、步长推算和定位结束输出等常见功能。
location/wifi.py wifi指纹定位工具包,包含了常见的在线匹配算法。

Demo1 PDR定位

要进行PDR操作,需要创建一个pdr.Model对象:

import location.pdr as pdr
pdr = pdr.Model(linear, gravity, rotation)

Demo1.1 show_steps函数:显示垂直方向合加速度与步伐波峰分布

show_steps参数使用说明如下:

  • frequency - 数据采集频率
  • walkType - 行走模式
walkType 描述
normal 正常行走模式。
abnormal 小范围实验行走模式。在做Wi-Fi指纹与PDR融合定位的时候,由于安卓设备Wi-Fi扫描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大约为2~3秒),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两步之间的控制时间大于3s,算法部分进行了不同处理。

示例1,对data/linear_08m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pdr.show_steps(frequency=70, walkType='normal')

结果如下:

示例2,对fusion01/SType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pdr.show_steps(frequency=70, walkType='abnormal')

结果如下:

可以发现,对比示例1中的结果,该图峰值之间的间隔比较大。

Demo1.2 show_gaussian函数:查看数据在一定范围内的分布情况

用来判断数据的分布情况,同时可利用高斯函数拟合(可选),可以用来分析静止惯性数据。

show_gaussian参数使用说明如下:

  • data - 某一轴加速度数据
  • fit - 布尔值,是否进行高斯拟合

示例1,对data/still中的静止数据进行分析。

acc_z = linear[:,2]
pdr.show_gaussian(acc_z, True)

结果如下:

示例2,对data/linear_08m中的数据及进行分析:

acc_z = linear[:,2]
pdr.show_gaussian(acc_z, False)

结果如下:

Demo1.3 show_data函数:查看三轴加速度的分布情况

show_data参数使用说明如下:

dataType 描述
linear 查看三轴线性加速度的分布情况
gravity 查看三轴重力加速度的分布情况
rotation 查看旋转四元数的数据分布情况

示例1,对data/linear_08m中的数据及行分析:

pdr.show_data("linear")

结果如下:

示例2,对data/linear_08m中的数据及行分析:

pdr.show_data("gravity")

结果如下:

示例3,对data/linear_08m中的数据及行分析:

pdr.show_data("rotation")

结果如下:

Demo1.4 step_stride函数:步长推算函数

step_stride传入的是某一时刻的函数值,往往是垂直方向合加速度的峰值点,从而推算出步长值。

stride_length = pdr.step_stride(acc)

Demo1.5 step_counter函数:获取数据中的步伐信息

step_counter会返回一个包含每一个步伐信息的字典类型数组,其中index为样本序号,acceleration为步伐加速度峰值,函数参数使用说明如下:

  • frequency - 数据采集频率
  • walkType - 行走模式
walkType 描述
normal 正常行走模式。
abnormal 实验行走模式。在做Wi-Fi指纹与PDR融合定位的时候,由于安卓设备Wi-Fi扫描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两步之间的控制时间大于3s,所以算法部分进行了不同处理。

示例1,对data/linear_08m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pdr.show_steps(frequency=70, walkType='normal')
print(steps)

结果如下:

[
    {
        'index': 298,
        'acceleration': 3.88391844277864
    },
    {
        'index': 354,
        'acceleration': 6.163800299609754
    },
    ......
]

示例2,利用data/linear_08m中的数据分析步长推算算法的准确度:

steps = pdr.step_counter(frequency=70, walkType='normal')
print('steps:', len(steps))
stride = pdr.step_stride
accuracy = []
for v in steps:
    a = v['acceleration']
    print(stride(a))
    accuracy.append(
        np.abs(stride(a)-0.8)
    )
square_sum = 0
for v in accuracy:
    square_sum += v*v
acc_mean = (square_sum/len(steps))**(1/2)
print("mean: %f" % acc_mean) # 平均误差
print("min: %f" % np.min(accuracy)) # 最小误差
print("max: %f" % np.max(accuracy)) # 最大误差
print("sum: %f" % np.sum(accuracy)) # 累积误差

结果如下:

steps: 10
0.7019198589090117
0.7878293284920566
0.8188530449804803
0.7910022847592212
0.7700272110821945
0.7766284915404985
0.8636455533175651
0.7555013698705025
0.8041832313898543
0.8379454829417488
mean: 0.043746
min: 0.004183
max: 0.098080
sum: 0.341719

Demo1.6 step_heading函数:步长推算函数

实验过程中手机采用HOLDING模式,即手握手机放在胸前,并且x轴与地面平行,step_heading直接返回每一时刻的偏航角yaw值,初始值默认设为0,这里的都是相对值。

yaw = pdr.step_heading()

Demo1.7 pdr_position函数:获取数据中的步伐信息

pdr_position会返回每一步的x、y坐标值,以及每一步的步长和航向角:

  • frequency - 数据采集频率
  • walkType - 行走模式
  • offset - 初始航向角大小
  • initPosition - 初始位置,格式为两个元素的元组形式,分别表示x与y
walkType 描述
normal 正常行走模式。
fusion 实验行走模式。在做Wi-Fi指纹与PDR融合定位的时候,由于安卓设备Wi-Fi扫描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两步之间的控制时间大于3s,所以算法部分进行了不同处理。

示例:

position_x, position_y, strides, angle = pdr.show_steps(frequency=70, walkType='abnormal'offset=np.pi/2, initPosition=(0,0))

Demo1.8 show_trace函数:输出行走轨迹图

show_trace内部使用了pdr_position,可以输出轨迹图像。

  • frequency - 数据采集频率
  • walkType - 行走模式
  • offset - 轨迹偏差角度(指上北下南地图中的轨迹旋转到输出轨迹的角度值,实验过程使用了安卓的旋转矢量软件传感器,它集成了加速度计、陀螺仪和磁力计的数据,最终输出了一个以地球坐标系为基础的绝对信息,但实验输出图有时候会分析一个相对定位的情景,所以可以用该偏差值进行修正)
  • initPosition - 初始位置,格式为两个元素的元组形式,分别表示x与y
  • realTrace - 两列的numpy.ndarray格式数据,表示真实轨迹坐标,主要是为了方便轨迹的对比(可选)
walkType 描述
normal 正常行走模式。
abnormal 小范围实验行走模式。在做Wi-Fi指纹与PDR融合定位的时候,由于安卓设备Wi-Fi扫描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两步之间的控制时间大于3s,所以算法部分进行了不同处理。

示例1,显示data/fusion/LType数据的预测轨迹图:

pdr.show_trace(frequency=70, walkType='abnormal', initPosition=(2,1))

结果如下:

示例2,显示data/fusion/LType数据的预测轨迹图:

pdr.show_trace(frequency=70, walkType='abnormal', offset=0, real_trace=real_trace, initPosition=(2,1))

结果如下:

Demo2 Wi-Fi指纹定位

要进行wifi操作,需要创建一个wifi.Model对象,由于实验数据中是以每一步作为一个定位状态,因此这里pdrwifi配合使用。从代码层面而言这不是必要的,也可以更换成其他业务。

import location.wifi as wifi
wifi = wifi.Model(rssi)

Demo2.1 rssi_fluctuation函数:查看wifi数据的波动情况

rssi_fluctuation需要传入一个布尔值merge作为参数。

merge 描述
True 以Wi-Fi扫描次数作为x轴
False 以样本点数目作为x轴,事实上样本点数目合并一个Wi-Fi扫描间隔数据从而得到了合并的效果。

示例1,显示data/rssi_fluctuation数据:

wifi.rssi_fluctuation(False)

结果如下:

示例2,显示data/rssi_fluctuation数据:

wifi.rssi_fluctuation(True)

结果如下:

Demo2.2 determineGaussian函数:查看wifi数据的高斯拟合情况

determineGaussian的参数如下所示:

  • data- numpy.ndarray格式数据,源自一个AP的wifi信号强度数据
  • merge- 是否合并为每一个扫描次数
  • interval- 划分间隔,默认值为1
  • wipeRange- 剔除样本点数目

示例1,显示data/rssi_fluctuation数据:

wifi.determineGaussian(rssi[:, 0], True, wipeRange=170*100)

结果如下:

Demo2.3 create_fingerpirnt函数:构建一个指纹库

create_fingerpint返回一个指纹数据均值与其对应的坐标,传入的参数为所有采集好的指纹数据的文件目录,对文件命名的要求是:需要按照x-y.csv的方式对文件命名,比如坐标是(0,0),则文件名为0-0.csv

示例1,对于指纹库data/fusion01/Fingerpint:

rssi, position = wifi.create_fingerprint(fingerprint_path)

rssiposition可以直接带入sklearn的机器学习算法中进行训练。

Demo2.4 在线匹配算法

这一部分仅作为参考,可以参考https://www.cnblogs.com/rubbninja/p/6186847.html ,建议大家能够用更优的算法到这一部分。为了我自己操作方便,wifi模块在sklearn的基础上对一些常见的在线匹配算法进行了简单的封装,常见的算法与其模如下:

方法 算法
wifi.knn_reg knn
wifi.svm_reg support vector machine
wifi.rf_reg random forest
wifi.dbdt Gradient Boosting for regression
wifi.nn Multi-layer Perceptron regressor

示例1,对于数据data/fusion/LType,如果使用knn:

pdr = pdr.Model(linear, gravity, rotation)
wifi = wifi.Model(rssi)

# 真实轨迹
real_trace = pd.read_csv(real_trace_file).values
# 指纹数据(作为离线数据)
fingerprint_rssi, fingerprint_position = wifi.create_fingerprint(fingerprint_path)

# 找到峰值出的rssi值(作为在线匹配数据)
steps = pdr.step_counter(frequency=70, walkType='fusion')
print('steps:', len(steps))
result = fingerprint_rssi[0].reshape(1, 4)
for k, v in enumerate(steps):
    index = v['index']
    value = rssi[index]
    value = value.reshape(1, len(value))
    result = np.concatenate((result,value),axis=0)

# knn算法
predict, accuracy = wifi.knn_reg(fingerprint_rssi, fingerprint_position, result, real_trace)
print('knn accuracy:', accuracy, 'm')

经过上述操作可以得到预测坐标序列和误差均值。

knn accuracy: 1.93 m

其他算法类似。

Demo2.5 show_trace函数:生成wifi指纹定位轨迹

show_trace传入预测坐标序列和真实轨迹(可选)。

示例1,对于数据data/fusion/LType:

wifi.show_trace(predict, real_trace=real_trace)

结果如下:

由于wifi数据的波动非常大,因此结果会有些难看。

Demo3 融合定位

要进行fusion操作,需要创建一个fusion.Model对象,配合pdrwifi一起使用。

import location.fusion as fusion
fusion = fusion.Model()

目前fusion中只有ekf算法,为ekf2d函数,返回融合的状态列向量的数组,参数列表如下:

参数 描述
transition_states 状态转移序列
observation_states 观测值序列
transition_func 状态转移函数
jacobF_func 状态转移矩阵的一阶线性函数
initial_state_covariance 初始状态协方差
observation_matrices 观测矩阵
transition_covariance 状态转移协方差
observation_covariance 观测协方差

示例1,对于数据data/fusion/LType:

# 已知数据
angle # 航向角序列
L # 步长序列

sigma_wifi = 2
sigma_pdr = .2
sigma_yaw = 10/360
L # 步长序列

# 状态转移函数(参入包含所有状态参数的数组)
def state_conv(parameters_arr):
    x = parameters_arr[0]
    y = parameters_arr[1]
    theta = parameters_arr[2]
    return x+L*np.sin(theta), y+L[i]*np.cos(theta), angle[i] # 伪代码i表示第i个状态
P = np.matrix([[1, 0, 0],
               [0, 1, 0],
               [0, 0, 1]])
# 观测矩阵
H = np.matrix([[1, 0, 0],
               [0, 1, 0],
               [0, 0, 0],
               [0, 0, 1]])
# 状态转移协方差矩阵
Q = np.matrix([[sigma_pdr**2, 0, 0],
               [0, sigma_pdr**2, 0],
               [0, 0, sigma_yaw**2]])
# 观测噪声方差
R = np.matrix([[sigma_wifi**2, 0, 0, 0],
               [0, sigma_wifi**2, 0, 0],
               [0, 0, 0, 0],
               [0, 0, 0, sigma_yaw**2]])
def jacobF_func(i):
    return np.matrix([[1, 0, L[i]*np.cos(angle[i])],
                      [0, 1, -L[i]*np.sin(angle[i])],
                      [0, 0, 1]])

S = fusion.ekf2d(
    transition_states = transition_states
   ,observation_states = observation_states
   ,transition_func = state_conv
   ,jacobF_func = jacobF_func
   ,initial_state_covariance = P
   ,observation_matrices = H
   ,transition_covariance = Q
   ,observation_covariance = R
)
X_ekf = []
Y_ekf = []
for v in S:
    X_ekf.append(v[0, 0])
    Y_ekf.append(v[1, 0])

对所有轨迹数据进行可视化:

数据采集程序

开发安卓数据采集程序这一部分如果想了解更多,请参考我在csdn写的博客:https://blog.csdn.net/qq_28675933/article/details/103668811

Step 1 安装Android Studio

从安卓官网上下载并安装安卓开发工具:https://developer.android.com/studio。

Step 2 新建项目并替换掉相关文件

使用Android Studio新建一个空项目以后,用android中的文件替换掉空项目中的文件,替换的时候注意修改第一行的包名。

android 数据采集程序
activity_main.xml 替换位置:项目目录\程序名\app\src\main\res\layout
AndroidManifest.xml 替换位置:项目目录\程序名\app\src\main
FileUtil.java 替换位置:项目目录\程序名\app\src\main\java\com\example\data
LogUtil.java 替换位置:项目目录\程序名\app\src\main\java\com\example\data
MainActivity.java 替换位置:项目目录\程序名\app\src\main\java\com\example\data
WifiUtil.java 替换位置:项目目录\程序名\app\src\main\java\com\example\data

Step 3 修改文件代码参数

做与WiFi相关的实验时,一般都是使用固定好的路由器,路由器的MAC或者SSID已知,因此需要修改MainActivity.java文件中路由器参数,方便做后续实验。需要修改的参数为levelArrayapNamesrssis,现在假设实验的路由器SSID分别为router-01router-02router-03router-04,则需要修改为如下所示:

package com.example.yourappname;

import ...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ppCompatActivity implements SensorEventListener {
    // 配置路由器参数
    private int[] levelArray = new int[4];
    private String[] apNames = new String[]{"router-01","router-02","router-03","router-04"};
    private String rssis = "rssi1,rssi2,rssi3,rssi4";
   
    ...

其中rssis必须命名为"rssi"的形式。

Step 4 采集数据并导出

使用程序的时候,注意给程序“存储”与“位置”权限,对于采集好的数据,使用adb工具导出,adb工具在Android Studio安装好并且完成初始化之后就捆绑安装。为了方便操作,在环境变量里面配置了adb,这样方便全局操作,adb工具的位置一般在C:\Users\username\AppData\Local\Android\Sdk\platform-tools,一次实例操作如下所示。

PS C:\user\salmo\Desktop> adb shell
HWFRD:/ $ su
HWFRD:/ # cp -R /data/data/com.example.data2 /sdcard/documents
HWFRD:/ # exit
HWFRD:/ $ exit
PS C:\Users\salmo\Desktop> adb pull /sdcard/documents
/sdcard/documents/: 4 files pulled, 0 skipped. 4.7 MB/s (478123 bytes in 0.096s)
PS C:\Users\salmo\Desktop>

由于权限问题,数据先导出到sd卡中,再由sd卡导出到电脑里面,整个过程不算太容易,欢迎大家自寻更好的数据导出方法。

Step 5 数据文件

一个使用该程序采集的数据文件大概长这个样子:

timestamp rssi1 rssi2 rssi3 rssi4 linear-x linear-y linear-z gravity-x gravity-y gravity-z rotation-x rotation-y rotation-z rotation-w
1591610015190 -37 -45 -66 -64 0.1322 -0.0105 0.5227 0.4463 2.8838 9.3623 0.078042 -0.12869 -0.75696 0.635895
... ... ... ... ... ... ... ... ... ... ... ... ... ... ...

历史版本

  1. 初始提交版本V1.0

    实现了融合定位的基础功能,留作自己备份,建议读者使用最新版本。

About

wifi/pdr/ekf fusion positioning

Resources

Stars

Watchers

Forks

Releases

No releases published

Packages

No packages published